洛川会议后,129师根据“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精神,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的率领下,由陕西开往太行和太岳山脉,建立了晋冀豫根据地,师部最初设在山西辽县(今天左权县),麾下385旅和386旅两个旅共1.3万余人。其中385旅的旅长是王宏坤,而386旅的旅长,就是大名鼎鼎,也是在电视剧《亮剑》中多次教训李云龙的陈赓。
开国将帅灿若星辰,而陈赓是非常特别的一个。
在黄埔军校当学生时,在众多的现代化青年中,陈赓是学霸,还是黄埔三杰之一,这使得他在国共两军的高级将领中有着很高的威信;第二次东征蒋介石命悬一线时,是陈赓背着他逃过一劫,立了东征军第一功,以蒋介石的亲疏分明,如果留在蒋介石身边,陈赓日后的身价不会低于陈诚。
红军时期,陈赓的工作横跨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两个方面军,在两大系统都积累了人脉;抗日和解放战争中,陈赓又毫无争议的是刘邓手下第一战将。
展开剩余93%在中央特科,陈赓是周恩来亲点的情报科创建者。日后,陈赓创建的情报科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情报工作者,其中有著名的李克农和潘汉年等人。此外,陈赓还是著名的“红队”创始人之一。
解放后陈赓的工作更加跳跃,成了理工学校的哈军工院长,后来更成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军工在历史上的赫赫地位,以及后来国防科大的物质和科学基础,都是由军人转型为理工男的陈赓大将奠定的。
打仗,搞情报,搞科技,跨度如此大的行业,陈赓都能成为专家好手,不能不说他的特殊和优秀。
虽然是多行业的专家,可是本质上,陈赓还是一个军人。军人的主业当然是打仗,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陈赓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事迹,他是抗战初期就被骄横的日军指名道姓要打的对手。
从来只尊重强者的日军,其公开指名道姓要打的人,自然是他们心目中的强者。
一、强大日军的合围,看似没有机会
1939年1月,日本华北派遣军以武汉来到河北的筱冢义男第10师团为主力,配以井关隆昌第14师团,末松茂治第114师团,本间雅晴第27师团和桑木崇明第110师团的一部,共3万余人对冀南和冀中展开“扫荡”,日军将这次“扫荡”命名为“治安肃正”作战。
日军对冀南地区的“扫荡”,称得上是合围。其主力第10师团,从平汉线的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向西运动;第27师团和第114师团,从山东的德州和聊城向东运动,目标直指以南宫县为中心的冀南根据地。
日军的大规模“扫荡”,使得刚在冀南站稳脚跟的129师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日军作战有何规律?
七七事变后,宋哲元的29军撤出了河北,使得河北成了暂时的真空地带。在冀南地下党的配合下,129师一部在副师长徐向前率领下于1938年4月进入了冀南,以冀南地区的南宫县城为中心,建立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冀南地区包含邯郸、邢台、巨鹿、南宫等34个市县,是河北主要的产粮和产棉区,资源丰富,而且人口稠密,相比贫瘠的太行山区,这里成了129师物资供给和t3.hxt1b.cn兵源补充的主要基地。还因为冀南横跨河北和山东两省的结合部,也是129师的太行山大本营通往山东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通道,因此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正因为冀南重要的战略地位,在1938年底,129师师部就从山西的辽县搬到了冀南的南宫县城。南宫成了冀南根据地的首府,聚集了129师所有的高层领导,包括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等。
冀南根据地建成后,日军也曾对冀南进行过扫荡,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且是过路性质。随着冀南根据地越来越壮大,日军越来越觉得这是他们的心腹大患,于是在1939年1月专门对冀南和冀中来了一次全力“扫荡”。日军3万余人分11路从平汉和津浦东西两条线出动,采用“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的战略,试图先占领冀南根据地,之后利用冀南为跳板,占领129师的太行山大本营。
为达成占领冀南根据地的战略目的,从平汉路和山东过来的东西两线日军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向冀南中心区合围,企图消灭129师于冀县(今衡水冀州区)、南宫(今邢台南宫)、威县(今邢台威县)地带。
八路军自红军时代起,擅长的就是山地游击战,而冀南是大平原,地势坦荡而且一望无际,要对付装备先进而且行动快速的日军,不仅仅对129师,对全体八路军来说都是个崭新的课题。
实事求是地说,在抗战初期成立的八路军3个师中,129师领导层的配置是比较强的,师长刘伯承曾是红军总参谋长,副师长徐向前更是强大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政委邓小平曾是中共中央秘书长,因此面对具有优势装备和地利的日军,他们很快就有了应对策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杀伤日军有生力量为主。
具体战略,是让出主要的县城和据点,先消耗日军,待日军疲惫并露出破绽后转入反攻。
129师领导根据具体部署,将主力和地方武装编为5个作战集团,其中的两个主要集团是陈再道集团和陈赓集团,陈再道集团为突击集团,负责以小部队袭击战术扰乱日军,使日军在疲于奔命中犯错误,陈赓集团为主力集团,负责对露出破绽的日军进行主要打击。
事实证明,129师的策略非常有效。
在陈赓集团和陈再道集团的配合作战中,聪明的陈赓很快就发现了日军的一个规律:日军每次遭到袭击后必然进行追击。究其原因,既和日军机械的条例有关,还与骄横的日a9.hxt1b.cn军不将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有关。日军的这个规律,应该是他们在中国大地上作战的普遍规律,可是和他们交战无数次的国民党军,似乎没有人总结并利用这个规律。俗话说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还应该补充一句,机会也属于有悟性的人。
日军的这个规律让陈赓有了破敌之策,他向师长刘伯承提出:“日军受袭后穷追不舍,这已经成了他们的规律,我可以利用他这个特点打个伏击。”刘伯承也是一代军事家,当然十分赞同,而且专门指示了一点,就是要选好地形。刘伯承之所以如此关注地形,还是因为八路军擅长山地游击战,对平原作战还缺乏经验,尤其面对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的日军,在平原作战显得有些“扬短避长”。
而陈赓向刘伯承提出要打伏击时,也只是根据日军的行动规律认为有打一仗的机会,可是,具体打哪一路日军,在哪里打,还完全没有谱。
这样的现象很像现在的研究者选择课题,初始时只是知道大方向,具体怎么做,头脑并不清晰,也没有条件,还需要抽丝剥茧,找到甚至创造条件。
三、针对日军的规律怎么应对?
冀南本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此时又是2月份,植被和农作物的稀疏让大平原更加显得光秃,给伏击战增加了困难。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打伏击场所,陈赓组织召开了一个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要求每一个指挥员都出去找合适的地方,区域自然放在以129师师部驻扎地南宫为中心的附近几个县。
伏击地点并不好找,386旅各团干部和侦查科的干部战士们走遍了曲周县和广平县之间,威县和平乡县之间的所有地方,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伏击地点。
陈赓鼓励大家不要泄气,他相信一定能找到理想的伏击地,他用“想吃肉还怕找不到杀猪的地方吗”来鼓励大家,这句简单而有哲学道m.hxt1b.cn理的话顿时提高了大家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理想的伏击地点被参谋长周希汉和副旅长兼补充团团长韩东山找到了,就是威县以南的香城固村。
香城固位于威县以南的一条沙河故道旁,河道两边灌木丛生,有很多野枣树,地势十分倾斜,乃是一个洼地。香城固村中间有公路穿过,西北方是一道由西南伸向东北的大沙岗,长约二里半,沙高达数丈,名叫张家庄。东北方约三里处是庄头村,也叫杜庄。
从高处看,张家庄,庄头村和香城固呈一个倒品字形,香城固就在这个倒品字的底部,而张家庄,庄头村之间成了一个天然钳形阵地,钳形阵地的中央,则是一块沙河故道形成的洼地。
陈赓大喜:香城固地形本是打伏击的绝佳之地,没想到河床还有沙地,这样可以更加限制日军汽车的运动。原来看似没有任何条件,经过努力之后,全是有利条件,这似乎也是做人的哲学。
伏击地点选好了,就要选择打哪里的日军了,这又是一件伤脑筋的事。
香城固村的西面和北面各县,如威县、曲周、广宗、清河等都驻扎有日军,只有南边的邱县和馆陶县还在我军手里,因此,打哪个县能给日军的造成大的损失,从而震慑日军,这也是陈赓需要考虑的。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陈赓决定打威县的日军。因为威县城正好在日军第10师团的后方补给线上,是日军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而且相比其他各县,威县的日军兵力最强,受到打击后可以给其他各县的日军以最大的威慑。最重要的,是对这部分日军进行打击时,其他各县的日军由于兵力少,增援的可能性不大,可以保证八路军以优势兵力歼敌。
如此,陈赓打日军的计策就完全确定下来。
四、学问在细节中
1939年2月7日至9日,一连三日,陈赓以抵达冀南的115师344旅688团(团长韦杰)和新编1团(团长丁思林)派出小部队于夜晚袭击威县的日军。
这三日的袭击也是学问,这也正是陈赓打仗的特点,做好每一个细节。
陈赓将三日袭击的猛烈程度,从弱到强排列,第7日最弱,第8日次之,这两日都以战斗力不强的新编1团开展,目的是让日军产生轻视;第9日则以i0.hxt1b.cn主力688团的第3营于夜晚11时向日军发起攻击,这一仗使得日军的损失远大于7日和8日,将日军彻底激怒。于是,10日上午威县日军出动了。
驻守威县的日军,是第10师团第40联队一部和部分伪军,受到八路军688团打击后恼羞成怒,立刻在第二天清晨迫不及待派出1个近300人的加强中队,携带火炮及重机枪等武器,分乘8辆汽车,由一名大队长率领向香城固开来。
威县日军一出动,就被386旅的便衣队发现了。
临近中午12时,当日军车队开到香城固以北南草场的一片树林附近时,突然遭到在此埋伏的八路军骑兵连侧击,日军大队长被击伤,翻译当场被打死。日军急忙跳下车还击,骑兵连和日军对峙互射了20分钟左右,即往香城固且战且退。
追击骑兵连的日军被引诱着向香城固伏击地开来,当他们经过张家庄时,在此埋伏的八路军第688团一部隐蔽不发。日军被骑兵连引诱着再往前追击,下午16时左右,先头汽车沿着干涸的沙河滩,缓缓地到达香城固村北街口时,突然遭到来自三个方向的火力打击。日军阵脚大乱,向香城固正面发起猛烈进攻。香城固正面是第688团第1营的阵地,他们顽强阻击,打退了日军的数次冲锋。而在数次冲锋后,日军大量向香城固正面聚集。
日军中队长安田见正面强攻无效,便采用迂回穿插战术,企图从香城固东北方向的庄头村迂回到香城固后进行包抄。安田的包抄部队攻势凶猛,一度突入庄头村,并占领了几间民房,但遭到埋伏在此的补充团顽强阻击,再无法向前运动。
到此时,日军中队长安田方才意识到中了埋伏,他立刻带主力向西突围,结果遭到在张家庄和马落堡埋伏的688团主力阻击,而往北回威县的退路又为新编1团所阻。
陷入包围的日军为了突围,向八路军发射毒瓦斯弹。陈赓急令各部集中火力,进攻日军侧翼、尾翼,同时各部迅速向中心收拢,紧缩包围圈,靠近日军迫使其无法施放毒气。
日军见发射毒瓦斯仍然不能突破八路军阵地,急忙又向北面和西南面发出绿色信号弹,向威县和曲周县城的日军求援,同时向威县方向强行突围。
日军向威县方向突围,使挡在威县方向的新编1团第2营6连直接受到冲击。6连连长徐泽贵和指导员刘子模为阻击日军,率全连与日军近战肉搏拼杀,拼命死守阵地,击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牢牢地截断了日军的退路。战后这个新编团被朱总司令嘉奖为“模范青年团”。
在新编1团顽强阻击日军时,陈赓为了在黄昏后歼灭这股日军,又调集主力771团进驻张家庄,加入对日军的打击。黄昏到来后,陈赓发出总攻击信号,各部随即发起反攻,688团由香城固突击,补充团由庄头突击,771团由张家庄突击,经2小时的战斗,终于全歼安田中队日军。
此次战斗的战果统计,击毙包括日军中队长安田在内的250多名日军,活捉8人,缴获汽车9辆,四一式山炮1门、九二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步枪120余支。
与日军伤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路军仅伤亡50余人,其中牺牲27人。如果不计受伤,日军阵亡人数和八路军阵亡人数之比为9:1。
香城固战斗的第二天,急于报复的日军集结了2000余人分乘70辆汽车和装甲车,在2架飞机掩护下向香城固猛扑。在日军的装甲车上,赫然贴着“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
日军此举,犹如黑暗中的武士被人突袭后找不到对手,不得不朝着空气呼喊决斗,无奈之举一目了然。其实,日军非常明白,香城固只是386旅的临时伏击地,此时早就人去楼空,哪里找得到。
五、事件评论
陈赓组织的这场香城固伏击战,其特殊性在于事先并没有打伏击的条件,出现打伏击的想法只是因为发现了日军活动的规律,而看到一个规律就坚信自己有机会,这表现了陈赓对战争的驾驭能力。
优秀指挥员的特质就是找到战争的规律并驾驭战争。这和我们在工作中一样,为什么悟性低的人做事困难,而悟性高的人却毫不费劲,区别就在于对规律的认识。
一个好的计划还必须有好的实施,而实施在细节。虽然日军有遭到袭击必定追击的规律,可是要遭到多大损失才追击,追击的兵力有多少,如果日军出动兵力多,386旅吃不下,出动兵力少,386旅兴师动众一番又吃不饱。如何掌握恰到好处的度,也体现了陈赓把握战争的能力。
陈赓事先对威县之敌进行三日烈度越来越强的打击,是成功摸到了日军的脾性,做到了知己知彼,结果,日军出动了正中陈赓下怀的人数,近300人。以平型关战役八e1.hxt1b.cn路军对日军的战果推算,八路军集中一个旅的兵力对日军一个中队是可以达到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如果对敌人一个大队就会加大自身的损失,这对人数本来就宝贵的八路军来说是划不来的。
在日军向香城固扑来的过程中,陈赓再度表现出对节奏的把控能力,他派骑兵引诱,使得日军按照既定路线进入“口袋”,又在张家庄和庄头设伏,截断了日军所有可能的突围道路,表现了他对战争极强的预见性。
正因为如此,陈赓的香城固一役,既是八路军平原伏击战的第一役,也是一次经典的平原诱伏战,为擅长山地作战的八路军各部队开展平原游击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发布于:四川省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