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份报告,直接打脸美国国防部——砸了接近万亿美元的2025年军费预算,结果发现连乌克兰战场的炮弹供应都搞不定,更别说同时应对中俄两个大国。
最讽刺的是什么?美国军工复合体九个关键领域里,中国供应商占比接近10%,导弹防御系统这种命门部门,每10个零件就有1个贴着"中国制造"。说好的脱钩断链?现在五角大楼的采购清单简直是在给中国变相输血。
看看俄罗斯怎么玩工业动员的——开战三年火炮产量翻五倍,中国更狠,每年2360亿美元的军费像下饺子一样爆军舰。
反观美国,洛马、雷神这些巨头垄断了77%海军订单,结果产能拉胯到连F-35交货都拖期。问题就出在这套"华尔街式"的军工模式:为了股东利益拼命合并裁员,产业链瘦成皮包骨,关键时刻想扩产?车间早搬去墨西哥了。
更魔幻的是,美国核能领域7.8%的供应商是中国的,数量还比英国日本多出一截,这哪是脱钩,根本是拿中国当备胎库。
供应链危机背后藏着两个致命逻辑。
第一是"伪全球化"陷阱:过去三十年美国军工巨头为了压成本,把二级三级供应商全外包到中国,现在想撤?光导弹用的稀土永磁体就卡脖子——全球90%的加工产能在中国。
第二是创新惰性:中国在核能、航天领域专利数量吊打美国四倍,五角大楼却把73%空军订单喂给同一批老牌承包商,这种"养老院式"竞争能逼出什么黑科技?
短期解药只能三管齐下:马上建战时弹药储备(但仓库可能还得买中国货架),拉印度越南搞替代供应链(质量先不提),再逼着洛马波音签产能对赌协议。
长期看必须动既得利益蛋糕——拆分军工巨头?国会山游说集团第一个跳脚;搞军民融合?硅谷才懒得接国防部的慢单子。
现在最慌的其实是美军前线指挥官。俄乌战场每天打七千发炮弹,台海真要开战怕是得翻十倍。但美国155毫米炮弹月产能才三万发,中国是这个数的二十倍。更诛心的是,中国供应商要是突然断供,美国导弹工厂可能连包装箱都凑不齐。
说到底,大国竞争拼的是工业韧性。中国用举国体制+市场野性催生出全球最疯的产能,俄罗斯靠战时经济强行续命,而美国卡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安全间的灰色地带。
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